审计署微信公众号12月5日专题报道云南涉粮问题专项审计相关做法。原文如下,现予转发。
这个千人参与的优秀审计项目
助力四千万人“中国饭碗”端得更牢
习近平总书记强调,粮食安全是“国之大者”。
粮食安全事关人民幸福安康、事关民族复兴大业。云南作为粮食产销平衡区,也是中国西南边陲国际通道的重要节点,粮食安全地位更显关键。为了确保云粮满仓,百姓牢牢端稳“中国饭碗”,2021年云南省审计厅组织实施了“全省涉粮问题专项审计”项目,项目获得了2023年审计署优秀审计项目一等奖。让我们走进粮食的“金色海洋”,一起探究优秀审计项目背后的成功之道。
2023年荣膺署优秀审计项目一等奖
创新方式
助力云南稳稳端牢“中国饭碗”
彩云之南,七彩之滇。云南以其旖旎的自然风光,丰富的民族文化和自然资源禀赋为人熟知。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河口县境内最低海拔不到100米的南溪河与红河交汇处,到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境内6740米的梅里雪山主峰卡瓦博格峰,云南区域内涵盖了从热带到寒带的多种气候类型。与此同时作为粮食产销平衡区,云南主要储备粮却要大部分依赖外省调入,复杂的地理环境也为粮食安全带来了多重挑战。
“现场审计时间短,人员经验不足,成了横亘在审计组面前的两座大山。”全省146个粮食主管部门,191户国有涉粮企业,现场审计时间为3个月,审计时间范围跨度是整整10年,而上一次粮食系统大规模审计还是在20年前,回忆起两年前刚接手项目时的场景,云南省审计厅副厅长孙正星仍唏嘘不已,那时他还是项目牵头处室——省审计厅企业处处长,也是本项目的组长。
涉粮主体点多、面广、量大,粮食流通领域涉及的环节多、政策多、补贴标准多、利益关系复杂,从收购到储存再到轮换销售,都处于一种“黑线”状态,外界对此知之甚少,孙正星介绍。
审计组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,化难点为亮点。面对时间短、被审计单位体量大的困境,云南审计充分发挥了大兵团作战的优势。秉着“大项目”思维,由厅机关14个处室、15个州级审计机关、129个县级审计机关协同作战。参与项目的审计人员数量达到了上千人,合力优势得到淋漓尽致地发挥。
面对人员经验不足的困境,省审计厅成立了“全省涉粮问题专项审计工作领导小组”。由厅相关负责同志担任组长,各州审计局和审计厅有关处室主要负责人为成员,统一组织领导专项审计工作。通过下发粮食领域政策清单,节约审前调查成本;统一审前培训,厘清思路,扎牢基础;每周上报工作动态,领导小组作出反馈明确措施,上下联动,左右协同。优秀案例及时下发各组,以点带面扩大审计成果,充分发挥了“一盘棋”优势。
项目审前培训会现场
参与项目的保山市审计局李楚林对此深有感触。得益于省厅审计组通过数据分析提供的问题线索,保山审计组成功查出了“公款私存、违规发放津补贴”的问题,并将问题线索移送了纪检监察机关。他感慨说:“全省统一组织的项目打破了地域及上下级界限,有效推动信息共享,各审计组沟通协调顺畅了,审计质效显著提高,自身能力也得到了提高。”
“温度、湿度、通风,粮食仓储需要注意哪些条件?”
“直筒还是锥体?粮库容积如何测量计算?”
“毒素、虫害、氨基酸,粮食都要检测哪些数据?”
“天天都在吃大米饭,没想到背后还有那么多故事,如今我们也都成了半个专家。”参与项目的审计人员发出感慨。
围绕粮油储备、轮换、购销以及仓储建设、食品安全,项目过程中审计人员研读政策法规,与被审计单位,粮食主管部门、财政部门、粮食企业开展座谈,学习业务方法。短短两个月的时间里审计人员已经从粮食购销领域的“门外汉”快速成长为“门内人”。
审计人员现场查看粮食收储情况
辛勤付出结出累累硕果。最终本项目查出问题两千余个,金额超百亿元,向云南省委、省政府报送专报、综合报告等6篇,得到省委书记、省长等领导批示15次,移送案件线索五百余件,创下了云南省审计厅单个项目移送案件之最。通过项目有效惩治了粮食系统中的蝇贪蚁腐等“慷国家之慨”的乱象。
飘摇如雪花,单片再大入水即化,将雪花凝聚滚动起来,却会爆发出惊人的力量。正如审计,“单兵作战力量始终有限,各方凝聚形成合力,通过各个审计组不断沟通,调整方向,将问题系统性分析,研究机制背后的成因,并提出解决之道,才能为被审计单位、主管部门解决问题提供有效参考。”孙正星认为。
夯实基础
让“云南饭碗”装上更多云南粮
云南昆明,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大厅内,一场特殊的调度会议在这里开启。
“三号仓,视频正常,剩余储量与出入库记录一致!”报录员掷地有声,响彻大厅——工作人员正在通过“智能粮库业务平台”对云南省各个州市政策性粮食储备库进行视频检查。通过小小的一块屏幕即可纵览云南全省下到县、区,上至州、市乃至省级政策粮储备库的实时视频及仓储数据情况。
视频调度会议现场
“通过平台和各个粮食储备库的硬件系统,真正做到了数据和视频的全覆盖,实现了我们对政策性粮库的穿透式管理。”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粮食储备处万玉炎处长说。而在三年前,粮库视频覆盖率仅为10%。
手中有粮,心里不慌。保障粮食供给,端稳中国饭碗,这是监管部门必须始终坚守的底线。本次审计指出,云南省粮食储备存在职能部门监管缺位,个别市县粮食仓储任务未完成、粮食仓库存在安全隐患等问题,与此同时审计也指出了部分粮库信息化程度不高、“智能粮库业务平台”流于形式的问题。
针对审计发现情况云南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联合省发展改革委、财政厅、国资委、市场监管局等部门组成了涉粮问题专项审计整改工作专班,制定了《全省涉粮问题专项审计发现问题整改工作方案》,以审计整改为契机,优化地方储备粮规模布局和结构调整,强化信息化监管。各州市积极推进政策性粮库粮食出入库、粮情检测、储备粮仓及粮库关键点位视频监控硬件全覆盖。
如今,省、市、县三级储备粮购、销、存全过程各环节业务通过信息化平台实时采集数据,能够全面、及时反映粮食购销业务实际,数据质量也大幅提高。谈起审计在助力监管中发挥的作用,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财务审计处孙云涛处长感激地说:“通过专项审计,使我们十多年的老问题得到了解决,心里踏实了。审计的独立性推动多部门联合解决实际问题效率很高。如今储备粮库存真实、合法合规,我们的底气、信心也更足了。”
藏粮于地,也要藏粮于技。一粒种子从植物“母亲”身上进入仓储,并不意味着生命的结束,而是一场全新旅程的开启。运输、检测、仓储、轮换,每个环节都需要细心呵护,才能保护它的健康。保护粮食安全不仅要做好生产“加法”,更要抓好减损“减法”。
在玉溪国粮粮食集团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玉粮集团”)粮食储备库,正值粮食轮换高峰期,园区内满载的运粮卡车停在装卸区等待过磅检测,车水马龙,一派红火景象。登记、抽样、过磅、仓储,一气呵成。电子眼自动识别车辆信息,设备自动称重。拿出手机扫一扫智能系统中的二维码,粮食的“身份证”跃然而出,品种、产地、入仓时间等等信息一目了然。5米高的仓库中从上到下由热敏电阻组成的4层测温网,近300个测温点,让工作人员时刻掌握粮仓的温度、湿度情况,出现异常还会自动预警,为一粒粒粮食提供了最适宜的环境。
运粮车过磅检测出入口
信息化仓储手段让粮食储备穿上了科技的“外衣”。而这一切的背后也有审计人员的一份贡献。据玉粮集团总经理李红勇介绍,本次审计指出玉粮集团在信息化建设及组织构架上的相关问题,玉粮集团积极整改,完善了现有的智能粮库,进一步提升信息化水平,同时引入了低温仓库改造,有效预防仓储中虫害的发生,保证了粮食品质,有效降低了粮食保管损耗。
“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。”项目中,审计人员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嘱托牢记心头,更落实在手头。通过本次审计,有效促进了云南粮食储备智能化、科技化的进程,助力“云南饭碗”装上更多云南粮。
持续守护
擦亮“云南审计”多彩底色
在有“滇西粮仓”之称的保山,正值收粮高峰,腾冲市曲石粮点的搬运工人正在将一袋袋收购来的粮食送入运输机。一粒粒金黄的玉米铺成了一条金色的道路,随着传送带“噼里啪啦”地跃入了粮仓,奏响了明快的韵律。
粮点工人正在使用运输机搬运新收稻谷
本次审计中,腾冲市审计组指出,当地乡村粮点收储功能存在退化的问题。腾冲市粮食主管部门高度重视,根据审计意见当即印发整改方案,积极整改投入预算,为粮点配置了输送机、扒谷机等设备。粮点负责人张兴龙说:“以前粮食出入库需人工打包、背运,5个人每天可运送约80吨粮食,现在通过扒谷机和输送机,散粮就可出入库,2个人每天可运送约200吨粮食,大大提高了出入库效率,节省了人力财力。”
同样在楚雄,楚雄州滇中粮食农产品物流产业园区,去年刚刚建成的粮食储备仓库,楼房仓3层,共9个仓库,高大挺拔地矗立在山脚下。正值新粮入库,入粮口机器轰鸣,工作人员正通过入粮系统有条不紊地控制新粮入仓。
“现在粮食的质量指标和储存品质,都能在新建的检验室进行检测,以前像脂肪酸值、真菌毒素、重金属等指标只能委托第三方机构检测,至少一周时间才能出结果。现在有了自己的检验室,一天可以完成60多个样品的检测,有效把控了粮食入库质量,提高粮食入库效率。”仓库管理人员信心满满地介绍。据了解,园区新建仓库同时配备建设了检验室,使得粮食质量检验足不出户在园区就能够完成。
楚雄州滇中粮食农产品物流产业园区建设项目因受供地、疫情等因素影响,项目推进缓慢。本次审计指出问题后,引起了楚雄州委、州政府的高度重视,督促相关部门成立专班统筹推进项目建设,并按时完成了建设任务。
工作人员在新建检验室内对仓储粮食样品进行检验
提到本次审计项目,楚雄州储备粮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高显祖深表感激,他说:“2022年3月审计反馈问题,在各方的高度重视下,2023年底仓库就建成了。如今仓容增加了,仓储功能提升了,有效提升了储存期间的粮食品质,降低了粮食损耗,我们还承接了一部分省级政府储备粮的储存指标,增加企业效益。”
仓廪实,则天下安。一直以来储备粮的宏观调控作用是我国粮食安全的压舱石,“购—存—调—销”的不断流动守护着14亿人的“饭碗”。“粮食问题不能只从经济上看,必须从政治上看,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实现经济发展、社会稳定、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。”孙正星表示,项目开展过程中审计人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,围绕粮油储备、轮换、购销以及仓储建设、食品安全,用心用情努力守护好云南人民群众的“饭碗安全”。
一位参与项目的审计人员曾说过,本次审计最大的感受不是成绩斐然的成就感,而是留有遗憾的不甘心。审计现场结束了、项目也获奖了,并不意味着审计人员守护粮食安全的责任、牵挂就结束了。
依托本项目,云南省审计厅积极向省委、省政府建言献策,撰写提交了《云南省地方粮食储备管理研究报告》《云南省地方粮食储备咨询报告》,从历史回顾现行体制和政策实施,指出云南地方粮食储备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,提出可行的优化建议。同时依托本次大兵团作战的经验,制定了《云南省审计机关组织大型审计项目操作指引》,贯彻落实研究型审计思维,撰写《研究型审计在粮食流通领域的探索与实践》等文章。同时出版了《涉粮问题专项审计典型案例》,汇编《涉粮问题专项审计法律法规库》,形成系统审计方法,指导后续审计实践。
保障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课题。云南审计人时时刻刻牢记心头、干在实处,为绘就盈车嘉穗、穰穰满家好“丰”景贡献审计力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