审计风采
我家乡的古茶树
来源:云南省审计厅          发布时间:2009-06-22 15:44:00 【字体:

  

  

 

  我的家乡位于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马关县境内的深山老林之中,家乡有一个奇特而古朴的名字——古林箐瓢厂。顾名思义,“古林箐”是古木成林的意思,“瓢厂”大概是因为人们砍伐木材做成木瓢而得名。我的家乡山好水好,就是有些闭塞。好在文山州至中越边境河口县的公路从这里经过,沟通了家乡与外面的世界。当年,我和村里的同辈就是靠双脚一步一步从崎岖小道走出去读书的。

 

  识山中宝,只缘此山中。我自小生长在山中,读书后当兵,转业后留在省城昆明工作,对家乡林子里那些习以为常的东西没有多少兴趣。

  近几年来,全国都在“炒”茶,而且越“炒”越“热”,把普洱茶说得神乎其神。一些专家发表文章说普洱茶有十大保健功能;《人民日报》也发表过有关喝绿茶对心脑血管和预防艾滋病有好处的文章。还有一些专家权威地说,古树茶无论从营养价值还是防病治病的功效上看,都是其他茶叶无法相比的,百年古树老茶叶能治疗糖尿病。由于专家的评论和一些饮茶人的现身说法,普洱茶特别是古树大叶茶不断“升温”,价格直线上升,古树大叶茶达到了上千元一公斤。

  直到去年下半年我才猛然发现,我家乡就有古树大叶茶,离家门口一百米远的竹林深处就有几棵。

  记得小时候,每年春夏季节,生产队组织社员上山采茶,论斤记工分,每到这时,只要放学在家,我们小孩就要跟着大人爬上茶树,用刀砍下枝条,让大人坐在树下采摘。晚上家家都要出人参加炒茶揉茶。鲜茶叶堆在社房前场地上,像小山一样,我们在上面爬上滑下,摔跤打斗。做出的毛茶晒干后,卖给供销社,社员每年年底凭公分“分红”。

  知道了古树茶是好东西,心里一直牵挂着家乡的古树茶。国庆大假期间内,带着普洱的茶叶专家回了老家。到家来不及休息就冲向自家门前的竹林里看茶树。一看,活着的还有两棵,有两棵已经死了。不看不知道,一看真了不得,这两棵古茶树虽然比不上思茅两、三千年古茶树那么大,但也很古老了,树高近二十米,直径有六、七十公分。古茶树生长在厚厚的竹林、杂木中,树下林间种了草果。一同去的专家赞不绝口。据他估计,茶树龄至少几百年甚至上千年。询问家里人,死掉的两棵古茶树是什么原因,回答:“几年前,有一棵自然死亡;另一棵树上长了马蜂窝,为了烧蜂子,把树砍了”。他们回答得轻松,我们听起来沉重,这样的宝物,怎么就这样怠慢它呢?特别是问起记忆中的另一棵大古茶树时,村民小组长何三回答得更使人心疼。他说:“你走后没几年,土地、荒山都包到户了,前几年茶叶不值钱,茶树太大遮阴,影响庄稼生长,大多数人家都把茶树砍了,你爹还把茶根都挖出来烧了火。你记得的那棵古茶树就在我家地里,我去年已砍了做柴,茶树还好烧呢。”

  第二天,我陪同专家到邻村进行考察,看了不少古茶树,访问了几位上年纪的老人,老人们说他们小时候这些大茶树就这么大了,是什么年代栽的也不知道。专家们说,茶树要生长在海拔1500米到2000米雾大、潮湿的地方,这里的地理位置与普洱县在同一条纬度线上,非常适合古茶树的生长。其他地方的古茶树有人管理、施肥和宣传。这里的古茶树却纯属天然,不要说生态茶了,完全符合有机茶的条件。

  回昆明后,我一直在想,这些古茶树到底是栽培型的还是野生型的,有多少年代了,难道过去做茶叶研究的人们没有发现吗?带着这些问题,我查阅了《马关县志》。据县志记载:“1981—1984年,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和云南茶叶研究所对云南茶树资源进行考察,在马关县境内老君山、古林箐等地,发现了不少古茶树,属茶叶新品种,经鉴定,命名为‘马关茶’。”“马关是茶树发源地之一”、“马关茶具有叶大肉肥、汤色清翠、香高味醇、经久耐泡等特点”。《马关县志》还记载:“1986年县茶叶办公室组织调查,发现古林箐乡柏木山300多株‘白金茶’(又称‘碎米茶’),其中一株树高9米,树围203厘米。”县志记载说明,我的家乡有野生茶,这是没有疑问的了。但是,现今存活的古茶树包括我家园子里的那两棵,不是野生茶,而是古人栽培的茶树。是在某个繁荣而且茶文化浓厚的年代栽培的,后因种种原因,这些人搬迁了,或是一场瘟疫灭绝了。因为这些古茶树要么成行,要么成片,要么就在古道两边。

  今年春节我回老家,再一次做了认真的考察,在原始森林中找到了野生古树茶。继而我断定,这里既有野生的古茶树,又有人工栽培的古茶树。

  古林箐有一条古驿道,有人把它称为茶马古道。据说,这条驿道民国时期就没有用了,而从宋朝开始,这里就是文山、马关途经南溪、河口进入越南的通道,古林箐就是一个较大的驿站。

  驿道是用青石板铺起来的,人马走多了,石板上留下了深深的马蹄印,如今还一段一段保留完好。据《马关县志》记载,距我家寨子大约四十里山路的八寨,古时称为“阿雅八寨”,这里的龙氏土司因为朝廷作战有功被赐予“四品官服”,祖辈世袭,尽管朝廷变更,因为多次抵御了跤跂(越南)的入侵,朝廷都认可土司地位,辖区范围也比较广。这里曾经是一条“国道”,是一条重要的商贸通道,由这里运出去茶叶和其他土特产品,从越南运回海盐和水产品之类。如今古驿道两边或离驿道不远成片成排的古茶树,就是那些年代栽种的。而且我还发现,凡是有“白金茶”的地方,要么有古人居住过的遗址,要么有古人的坟墓。难以想象,那时的人种茶,到底是为了钱呢,还是为了享用?为什么又把它抛下了?

 

  去年回家听说这些古茶每斤十多元钱,后期还卖不出去。本想今年春茶上市,自己买一些存着,不料家里来电话,外地前来抢购的人很多,已经把价格炒得很高了。听到后,我的第一感觉是:古茶树睡醒了。 

打印页面      |     分享到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