怒江州审计局:业务培训赋能全流程质量控制
组织开展全州审计机关审计项目全流程质量控制业务提升培训,通过“制度解读+规范指引+实战复盘”多层次内容设计,进一步统一全州审计机关项目质量控制标准,提升审计人员规范化操作意识与全流程把控能力,为“科学规范提升年”行动走深走实提供保障。
聚焦制度规范,筑牢质量“防火墙”。以落实审计项目全流程质量控制办法为核心内容,系统解读项目立项、方案编制、现场审计实施、报告撰写、审理复核、档案归档等各环节质量控制标准与要求,通过梳理质量控制关键点与风险点,明确各环节责任主体与操作规范。严格格式标准,规范成果“输出口”。围绕审计通知书、审计实施方案、审计工作底稿、审计报告等文书规范化格式开展讲解,通过对比分析规范案例与常见问题,从内容要素、逻辑结构到文字表述、签章手续等方面逐一明确标准,有效规避文书质量风险。开展项目复盘,提升实战“硬本领”。精选10个优秀审计项目开展全流程沉浸式复盘,组织参训人员交叉审核、分组研讨、集中点评,重点剖析目标设定、进度管控、问题突破等质量控制节点,总结形成可推广经验,探讨问题改进路径,切实提升复杂审计场景应对能力。
红河州开远市审计局:“学用普”三链协同 深化依法审计建设
紧扣审计监督主责主业,将法治思维贯穿审计工作全过程,多措并举推动法治建设与审计业务深度融合。
强化“学法”实效,提升理论素养。编制《开远市审计局领导干部应知应会党内法规和法律法规个性清单》,涵盖习近平法治思想、党内法规、行政法规等13类149项学习内容,为审计干部学法用法提供精准化“菜单式”指引。组织行政执法能力提升、公共法律知识等专题培训12期,重点研学财经法规和行业规章,全面提升干部法治素养和依法审计能力。深化“用法”实践,提升审计质效。将法治思维融入审前、审中、审后全链条。审前阶段严格依据法律法规制定实施方案,科学界定审计范围和重点;现场审计阶段注重规范取证程序,确保证据收集合法有效;报告阶段精准对照法律条文定性问题,提出具有操作性的整改建议。同步健全制度保障体系,出台《开远市审计局审计业务文书审批流程规范指引》《关于加强审计业务质量管理工作的正负面清单(试行)》等文件,进一步明确审计流程、质量标准。浓厚“普法”氛围,涵养法治意识。坚持“谁执法谁普法”,向被审计单位宣传审计法律法规23次,实现审计监督与法治宣传同频共振。
红河州石屏县审计局:“研”字当先赋能自然资源资产审计
在县林草局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(任中)审计中深化研究型审计,坚持“政策研析筑基、县情剖析定向、数据赋能增效”,推动审计监督精准嵌入生态保护全链条。
政策法规“系统研”,锚定审计标尺。全面梳理中央、省级关于林草资源管理、生态保护红线、森林草原防火、野生动植物保护等领域法律法规及政策要求,构建政策框架体系。通过逐条比对政策细则与地方执行标准,界定审计评价标尺与责任边界,确保审计目标始终紧扣政策导向。县域特点“深度研”,聚焦生态关键。围绕石屏县森林覆盖率、森林蓄积量等核心生态指标,综合分析生态现状与发展趋势。立足石屏县水源涵养区、生物多样性热点区的功能定位,结合本地区生态治理难题,精准划定审计重点区域与风险领域。数据资源“关联研”,提升监督效能。归集整合林草资源“一张图”,国土“三调”及年度变更调查,森林资源、环保督察等多维度数据,运用云审查平台开展空间叠加分析与数据关联比对,将分散数据转化为可视化审计线索,高效锁定疑点区域与潜在问题,切实提升审计监督精准度。